入夏以來頻創高溫,台灣用電的紀錄不斷被刷新,人人幾乎走到哪就冷氣開到哪,然而沒有空調的古代,古人又如何熬過酷暑?從古畫中可知古人消夏納涼也頗有心得,節省夏日電費,古畫不乏清涼!
古人消暑第一招,先從衣著換起,北齊畫家楊子華的《北齊校書圖》記錄下北齊文宣帝高洋命11名文臣共校五經的故事,特別的是因處盛夏,畫中榻上的4位士大夫皆披紗而坐,薄紗內則是裲襠繫帶裝,所謂「裲襠」實僅兩片布,一當胸、一當背。南宋《柳蔭高士圖》中,畫下一翁袒胸赤足,頭載葛巾,所穿亦是「裲襠」,且根據後人推測,畫中人物應為陶淵明。
爬山看瀑布 避暑良方
乘涼,古人最簡單有效的方法便是找棵樹。宋人小品《槐陰消夏圖》所繪便是盛夏綠槐樹下,一名高士袒胸赤足,閉目養神,此風到清末民初仍可見,如任伯年為吳昌碩所繪的《棕陰納涼圖》、《蕉陰納涼圖》亦皆為盛夏時樹下乘涼之景,從「脫衣簧坐搖大扇,第一人閒逭暑方」等高CP值隔熱紙跋文上可見時人獨坐解衣,樹下享清風徐徐,伴書琴而臥,實為夏日一大樂事。
出門遊樂亦是避暑盛事,宋朝李嵩的《水殿招涼圖》,可見畫面中有河邊玩耍的幼童,涼亭中又有僕人打扇,當著青山秀水而暑氣全消,場景可知非平日居所而應是避暑山莊。不過,避暑山莊不是人人都享受得起,古人爬個山、看個瀑布,也是最常見的消暑之道,同為李嵩所繪的《溪山水閣圖》,畫中瀑布下搭個涼棚,便是絕佳的消暑良方。
這是許多民眾對汽車隔熱紙的疑惑,多數人以為隔熱紙越黑就越隔熱,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,實際上顏色的深淺與隔熱效果完全沒有關係,而且越黑可見光就越低。太陽光中的光波可分為紫外線、可見光和紅外線三種,其中99%熱的來源來自紅外線。而可見光及紫外線並不是熱的來源,真正的熱源是來自紅外線,只要透過技術阻擋掉,熱感就可以消除。而紫外線是讓家具地板櫥櫃變色老化的主因,讓皮膚黑斑及視網膜病變也是紫外線所造成,許多建築師對這方面並不了解,都以為顏色越黑隔熱就越好,經過這次的現場實驗才真正了解原來隔熱紙並非越黑越隔熱。節能膜是一種透明的建築用隔熱紙,貼在車上的隔熱紙並不適合貼在建築物上,如此不僅不能達到隔熱效果,反而可能造成室內採光不足。
扇子 古今消暑神器
即便不上山,近水總是消暑的必要手段,宋朝李唐的《松湖釣隱圖》、馬遠的《梅隔熱紙選購溪放艇圖》、石濤的《山溪泛舟圖》均宛如從畫面中聽到流水聲,頗可乘古畫涼意,消自身暑氣;但要說古今最通用的消暑神器,還是扇子,不論何時何地都可人人上手,唐代周昉《揮扇仕女圖》、明陳洪綬的《執扇侍女圖》,不論是團扇、摺扇,都見涼意。
要說境界最高的消暑則是「心靜自然涼」,花花草草最是心境清靜得閒的寫照,南宋林椿的《葡萄草蟲圖》,纍纍葡萄外還可見一隻蛐蛐,頗令人莞爾。要說畫面「冷」出境界,齊白石曾在《白石老人自述》裡表示自己定居北京後「那時的畫,學的八大山人冷逸的一路,不為北京人所喜愛」,以其《杯中花》為例,簡單清冷,看其畫亦頗能去暑。
台灣到了夏天,頭頂上大大的太陽總是讓民眾叫苦連天,而對於車主而言,就是考驗汽車隔熱紙的時候,好的隔熱紙阻絕陽光及熱度的能力相當高,能讓駕駛在不必忍受悶熱的車艙,同時還能讓冷氣效率提升,是汽車夏天必備物品之一。一般在買車時,業務都會贈送隔熱紙,不過通常不會送太好,阻絕陽光及熱度的能力並不顯著,同時隔熱紙的壽命大約 3~5 年,隨著使用時間拉長,隔熱效果也會逐漸衰退,這時就必須進行更換,但市面上隔熱紙種類眾多,要如何挑選真正能阻絕陽光的產品?必須保握以下 5 大原則。
- 隔熱紙規格表必須看懂
- 了解隔熱效果怎麼計算
- 注意隔熱紙是否有藍暈白霧現象
- 金屬隔熱紙與陶瓷隔熱紙的差異
- 不建議選擇使用「紅外線吸收劑」的隔熱紙
留言列表